“無茶”的茶商

“無茶”的茶商

1閱讀 2018-12-26 01:49 文化
主要關于武夷山茶的文章、知識;制茶、評茶經驗交流,還有一些知識文章分享。? ??? ? ?

如果說“匯通天下”票號是晉商在金融領域的一個頂峰的話,那么萬里茶路正是開創(chuàng)了晉商在貿易領域的全盛時期。茶葉貿易所帶來的貿易結算問題,甚至直接推動了晉商在金融領域的探索。


正如《茶葉之路》作者鄧九剛所說,茶葉之路,是繼絲綢之路衰落后,東亞大陸上興起的又一條國際商路,雖然其開辟時間比絲綢之路晚了一千多年,但是其經濟意義和巨大的商品負載量,是絲綢之路無法比擬的。

“經營茶葉路途遙遠,需要建立一支完整的隊伍,商業(yè)的運作周期也比較長,這要求經營者必須實力雄厚,并不是所有商家都做得起來?!鄙轿鞔髮W晉商研究所成艷萍教授告訴記者。以山西常家為例,最早就是靠經營糧食起家,有了一定基礎后開始涉足茶葉生意。


實力強,只是第一道門檻,對于想走茶路的晉商而言,能吃苦,也是必備的要素。從武夷山到恰克圖,一條茶路走下來,即便萬事順利,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。南方的汛期、北方的風沙、路途中的疾病、茶道上的匪患,無疑不考驗著商人的精神和體魄。據曾經走過茶路的老人回憶,晉商販茶,經常幾里路不見人煙,米不粘牙,餓死、凍死都可能發(fā)生,是非常艱苦、心酸的過程,不像品茶來得那么休閑、高雅。為了保證商旅安全,隨著茶路的日益成熟,山西的鏢局業(yè)務也隨之興起。 關于晉商販茶的利潤問題,學界上一直存在爭議。以武夷山收茶價為成本價計,刨去經過簡單的加工、包裝、運輸、人工成本等等,一般認為,能夠保持200\%-300\%的利潤。


“這是一個高利潤的生意,這也是晉商甘冒風險、背井離鄉(xiāng)、南下購茶、北上販茶的根本動力。”晉商研究所所長劉建生告訴記者。


在茶葉之路興盛的兩百年間,能在茶葉市場與晉商比肩的只有徽商。


在明清時期,晉、徽兩大商幫同樣依靠長距離販運、突破了區(qū)域界限。然而,與徽商所具有的豐富的茶葉資源相比,晉商卻身處本身并不產茶的山西。事實上,對于茶葉,山西商人并沒有理所當然的優(yōu)勢。


成艷萍告訴記者,一般而言,人們往往從資源稟賦的角度來解釋和分析一個區(qū)域的貿易結構,通俗而言,就是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。《山西外貿志》曾經做過這樣的研究,明清山西的物質資源大致分為四大類:礦產類資源、藥物類資源、畜產類資源、土產類資源。中國雖然是茶葉大國,但山西本身并不產茶,從晉商的資源稟賦來看,并不具備經營茶葉貿易的資質。


然而,正是晉商這一不具備茶葉資源的內陸省份,卻在18世紀的亞歐茶葉貿易的歷史上獨占鰲頭。


有研究表明,在17世紀中葉,俄國人只知道茶葉是“又苦又澀的樹葉”,并不了解其提神、克食、有利于消化的功能,一直到乾隆二十年以前,對俄貿易仍以絲綢為主,茶葉所占的比例并不大。


在劉建生看來,茶葉貿易逐步興起,其背后是山西商人逐步發(fā)現機遇,創(chuàng)造市場,引導消費的過程。


“一開始山西商人運到恰克圖的是布匹之類的貨物,當發(fā)現了歐洲市場的特點后,他們開始有意識的引導消費?!眲⒔ㄉf。


蒙、俄地區(qū)多是肉食民族,三餐吃肉,自然就會有消化問題,而茶葉之中,紅茶暖胃,綠茶幫助消化。中國商人發(fā)現并有意識的引導這一市場的消費,迅速打開了茶葉在蒙、俄地區(qū)的銷路,并借由俄國商人之手,將茶葉運到整個歐洲。據記載,在當時,茶葉已經成為了當地人日常必備的飲品,“不喝茶,不上工”,可見茶葉受歡迎程度。


全盛時期的茶葉貿易,撐起了恰克圖的半壁江山。在成艷萍看來,山西商人能夠抓住茶葉貿易的機會,主要依靠其以需求為導向,在全國范圍內獲得資源的能力。而且,在晉商對俄的茶葉貿易過程中,先是進行茶葉的長途販運,然后又轉入到茶葉的生產基地進行實地考察,直到茶葉的生產、加工、包裝和運輸,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,已然從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進入到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。


磚茶,是晉商為了適應流通需要而設計加工的產品形態(tài),也是茶葉貿易之中的一大發(fā)明,不但易于運輸存放,因為磚茶上貼有晉商商標,寫有“晉商監(jiān)制”字樣,也幫助晉商打響了品牌。


據了解,山西長裕川茶莊在當時經營的“紅梅牌磚茶”久負盛名,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中蘇兩國的商業(yè)往來中,對方的采購名單上仍列有“紅梅牌”的磚茶。一時在山西傳為美談。


好景不長,晉商對茶葉貿易的壟斷最終因為國力的衰落而出現動搖。


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,隨著《中俄天津條約》、《中俄北京條約》、《中俄陸路通商章程》等不平等條約的陸續(xù)簽訂,俄國茶葉商人在中國擁有了遠較晉商優(yōu)厚的政策條件。由于政府限制,晉商販茶不能享受水路運輸和減免稅的便利,統(tǒng)算下來,需要交付比俄商多10倍的稅金。最重要的,是俄商已經直接插到了晉商的大后方,搶占了晉商憑借的最后一個茶葉基地和市場堡壘——漢口。


處于被動局面的晉商開始反擊,一場歷時多年的中俄茶葉大戰(zhàn)拉開了序幕。


其時,俄國茶商已經將茶廠開到了漢口,截至清末,俄商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出口茶,在這場肉搏戰(zhàn)中,晉商開始改變路線布局,將此前的武夷山辦茶轉移到了700里以外的湖北安化,縮減了運輸成本,此外,為了縮短與俄國茶廠技術上的差距,晉商開始改進加工方法,從英國進口烘干機,制成質量更好的磚茶,扳回了一局。


“打到俄國去”。同治六年,晉商程化鵬、余鵬云、孔廣仇代表商界提出了削減茶稅和直接赴俄售貨的要求。清政府鑒于恰克圖商業(yè)已經衰敗,俄商又要求在張家口設領事館,危及京師安全和對蒙古地區(qū)的統(tǒng)治與中國商人利益受損的現狀,批準華商返恰克圖并轉赴俄境內貿易的呈請。


很快,退守歸化的華商紛紛返回已然冷清的恰克圖,在歸化通司商會的統(tǒng)一調動下,數以萬計的駝隊踏上了赴俄之旅。 在很短的時間里,中國商人開設的商號就出現在俄羅斯的東部以及西伯利亞各地,這樣的速度,超過了對手的想象。據統(tǒng)計,在晉商踏出國門、將商路拓展到俄國的第一年里,向俄國輸出茶葉11萬擔,到了第三年,每年向俄輸出茶葉已經達到了20萬擔,數字達到了俄商販茶的一倍。


事實上,在國事衰微的清朝末期,中國商人手中仍有三大法寶:憑借著對茶葉產地的有力控制、對國內市場的牢固占領,再加上運輸配套的強大的駝隊,使得晉商依然把持著一定的資源,在與俄商的不平等較量中苦苦維持。然而,隨著更多的科學技術手段被俄商帶入中國,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衰微,晉商手中緊握的綿延了200年的茶路,終于走向了尾聲。


“這是一場山西商人的信狗與俄國的電報之間的比賽,駝隊和火車輪船之間的賽跑,東方商人的智慧和俄商的特權之間的較量。”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高春平說。


而后,賒銷款的無果而終,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在晉商赴俄販茶期間,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,晉商對俄國的中小商人實行賒銷,雙方約定,茶葉售出后再行結賬。對俄國商人的集體賴賬,加之缺乏清政府支持,山西商人在跨國官司中最終落敗,給予了晉商沉重的打擊。根據高春平的統(tǒng)計,經此一役,晉商在恰克圖貿易中一落千丈,大多數店鋪倒閉,商號數從全盛時期的140多家,下滑到清末的20多家。清外務部的一份資料顯示,當時17家華商,因此損失白銀達62萬兩,當時,晉商整體所遭受的損失,可見一斑。


“覆巢之下無完卵,輸在弱國不在商?!备叽浩礁锌f。


鳴謝: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,在此表示感謝!

上一頁:紅茶怎么泡?看這里就夠啦!?。?/a>

下一頁:有苦澀味的普洱茶是好呢?還是不好?

相關閱讀

茶友網
滇ICP備19006320號-4
滇ICP備19006320號-4